我国冷凝铜管的研发和生产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洛阳铜加工厂、上海铜厂等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研发、生产少量的冷凝管,仅生产H68、H5n70—1和HAl77—2三种不加砷的黄铜冷凝管,产品品种、规格少,产量低,质量水平一般。由于当时大型电力设备多为进口,其辅机及配套的冷凝管材也同时随机进口。在电厂运转使用中,冷凝管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锌腐蚀,从而导致管材泄漏率高、寿命低等现象,严重制约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60年代末,由国家经委牵头.一机部、冶金邵、电力部参加,组建了包括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生产厂家和部分电广在内的技术攻关队伍,开展了提高冷凝管使用寿命的研究、试制工作。到70年代初.成功研制出了H68A、NV77—2A和HSn70—A三种加砷冷凝管,经电厂装机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较好地解决了黄铜管的脱锌腐蚀问题。80年代初,国产白铜冷凝管也在200Mw大型机组中投入运行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电力行业跟踪验证达到国外同期产品的水平。加砷黄铜已在国内电力行业及其他热交换器中普遍使用,基本淘汰了不含砷产品。在80年代热交换器用铜管标准由行业标准向国家标准升级时,将复杂黄铜合金牌号中代表含砷意义的A取消。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水质变化情况十分复杂,水中溶解固形物、悬浮物、含盐量与氯离子、水硬度、pH值等指标相差甚大。在东北、华北等一些水中溶解固形物悬浮物、含盐量与氯离子含量较高的地区,铜管的使用年限仅有3年左右,腐蚀情况仍很严重c 80年代初,在全国策四次冷凝管质量工作会议上,电力部门提出了开发制更加耐腐蚀的冷凝管新材料的要求。此后.国内冷凝管生产厂做了大量的研究试制工作,改进工艺参数、添加不同微量元素的合金材料管材在电厂、海滨试验站和试验室进行了装机、挂片和各种类型的动态、静态耐腐蚀性试验。通过多方多年的努力,含微量硼元素的锡黄铜管在不同水质条件下装机运行7年后,其使用效果和耐蚀得到了确认。产品的合金牌号被定为Hsn70—1B,这种产品在20世纪90年代后被广泛地应用在水质条件相对较差的以淡水作为冷却水的电厂和一些存在海水倒灌现象的海滨电厂。
第二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以长沙铜铝材厂、西北铜加工厂、沈阳盛发铜业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国有或民营企业进入冷凝管的生产行列并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总生产能力近2万t。在此期间,长沙铜铝材厂的年生产能力达到约8删t,西北铜加工厂在原有HSrl70—1E管的基础上添加了Ni、Mn等微量元素.研发出Hsn70—l朋合金材料,该材料可适用于溶解固形物和悬浮物指标更高的场合。
90年代,铜合金焊接冷凝管也在某生产厂试制成功并进行了装机运行试验。
第三阶段:近几年,高新张铜股份有限公司快速倔起,大力发展铜合金管,其中冷凝管产量超过万吨,特别是在白铜管的研发方面成果尤其突出,2005年研发BFel0—l—1合金饲盘管,现已批量生产,主要规格范围为4(3—19)删x(o.3—1.2)咖。2006年又开发出服10—1—l大径管,最大规格已达4324删x3.5删,上述两项产品均通过技术鉴定并填补丁国内空白,大部分产品用于出口。该公司生产的BFel0—1—1合金铜盘管和大径管分别见图1—3\图1—4。